地球上的水体及其分布
1. 水的存在形式
- 固态水:冰川、积雪和冻土。
- 液态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 气态水:大气中的水汽。
2. 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 蒸发:地表水和土壤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 降水:包括雨、雪、雹等形式的水汽凝结物从天而降。
- 径流: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的地面径流以及渗入土壤深处的入渗作用。
- 下渗:雨水或融化的雪水渗透到土壤和岩石中成为地下水。
- 植物截留:植被拦截一部分降水,减少直接落到地面的水量。
- 蒸腾: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
- 水汽输送:风将海洋表面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参与陆地的降水过程。
- 蒸发与蒸腾合称为“蒸散”。
- 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塑造地表形态、影响区域发展和自然环境。
3. 洋流的分类及影响
- 按性质分: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按成因分: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水形成的洋流)、密度流(海水密度的差异导致的海水运动)、补偿流(某处海水流失引起的海水补充运动)。
- 影响:气候、渔业资源(寒暖流交汇处和上升补偿流处易形成渔场)、航海、沿岸地区的热量和水汽输送、污染物扩散等。
4. 水资源问题与合理利用
-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用水增加;污染与浪费严重;气候变化引起的水文周期变化。
- 解决措施:开源(开发新的水源,如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节流(提高用水的效率,推广节水技术,控制农业灌溉用水等);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管理与合作(制定流域治理规划,国际间合作共享水资源)。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5. 大气的成分
- 氮气(N2):约78%,对太阳紫外线有阻挡作用,但不支持燃烧。
- 氧气(O2):约21%(城市可能略低),是动植物呼吸所需的主要气体。
- 稀有气体(He, Ne, Ar等):约0.93%,惰性强,几乎不与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
- 二氧化碳(CO2):约0.04%,温室效应的重要气体,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 其他杂质:包括水汽、尘埃、微量臭氧(O3)等,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影响。
6. 大气的垂直分层
- 对流层:最接近地面的一层,平均高度约为12公里,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能见度通常较差,天气现象多变且复杂。
-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向上至约50公里处,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上层含有臭氧层,吸收大部分有害的紫外辐射,保护生物免受其伤害。
-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向上至约80公里处,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大气不稳定,产生强烈的湍流。
- 热层:自中间层顶向上至约800公里处,空气极为稀薄,电离程度很高,受太阳活动影响显著,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 外逸层:自热层顶向外延伸至太空,空气极其稀薄,难以确定边界,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7. 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形成
-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大系统。
- 三圈环流由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构成,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冬夏季风向的季节性转换,常见于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地。
- 大气的环流模式深刻影响了各地区的降水分布和气候类型。
自然和人为因素与区域发展
8. 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地形对聚落的分布、交通线路的选择、农业生产布局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 平原地带往往形成密集的聚落网,山区则分散;铁路和公路常选择在相对平坦的山谷地带修建;农业生产因地制宜,丘陵适合种植茶叶、果树等特色产品。
9. 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矿产资源的开采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森林资源的利用应以可持续经营为基础,避免过度砍伐造成的生态破坏。
10.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区域发展
- 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等问题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
-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区域发展计划、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等都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 例如,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知识点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快速掌握高中地理的核心内容,并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内容由用户:学海舵手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