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翻译和词类活用
本文将对《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关键语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全文,详细分析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力求展现古汉语的灵活性和表达技巧。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一句出自《烛之武退秦师》,是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关键所在。其翻译为:“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策略和外交智慧。“阙秦”并非简单的“减少秦国”之意,而是指削弱秦国的实力,使其不再对晋国构成威胁。“利晋”则明确指出了削弱秦国的目的——使晋国获益。“唯君图之”是烛之武对秦穆公的恳切劝告,希望他能够认真思考、权衡利弊,采纳自己的建议。
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巧妙地抓住了秦穆公的利益诉求。秦穆公攻打郑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扩大疆域,增强实力。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否定秦穆公的野心,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指出削弱秦国更有利于秦国的长远利益。他将郑国置于秦晋两国之间,暗示秦国即使攻下郑国,也会面临晋国的强大反击,得不偿失。而削弱秦国,则可以避免与晋国发生直接冲突,从而减少战争风险,这才是对秦国更有利的策略。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体现了烛之武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政治智慧。
此外,这句中的“阙”字用作使动用法,是全文词类活用的一个典型体现。“阙”本义为缺失、空虚,在此处则引申为“使……削减”,赋予了动词的意义。这种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它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也更能体现出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我们通过对全文词类活用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以下我们将对《烛之武退秦师》中出现的词类活用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原文进行解释:
一、名词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文中多次出现名词作状语的用法,例如“夜缒而出”(夜:表时间,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朝:表时间,在早上),“既东封郑”(东:表处所,在东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西:表处所,在西方)。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古汉语中名词灵活运用,能够直接修饰动词,表达时间或地点,简练而富有表现力。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则需要借助副词或介词来表达,例如“在晚上偷偷地溜出来”、“在早上渡河,晚上就搭起桥来”等,相对冗长。
2. 名词作动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军”字本义为军队,在此处则转化为“驻扎军队”的意思;“盟”字本义为盟约,在此处则转化为“缔结盟约”的意思。这种活用使得语言更加精炼,避免了重复使用动词。
3. 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封”字本义是疆界,在此处则转化为“使…成为疆界”的使动用法;“利”字本义是利益,在此处则转化为“使…获利”的使动用法;“鄙”字本义是边邑,在此处则转化为“把…看作边邑”的意动用法。这体现了古汉语名词活用在表达上的多样性和灵活运用。
二、动词的活用:
1. 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赐”字本义是给予,在此处则转化为名词,指恩惠。
2. 动词的使动: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削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撤兵))。“阙”、“亡”、“退”三个字本义都是动词,在此处都转化为使动用法,分别表示“使…减少”、“使…灭亡”、“使…撤退”的意思。
三、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臣之壮也”(壮:壮年人),“今老矣”(老:老年人),“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远”、“壮”、“老”、“乏困”都是形容词,在此处都转化为名词,分别指遥远的地方、壮年时期、老年时期和缺少的东西。
2. 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敝”字本义是破旧的,在此处则转化为动词,指损害;“厚”和“薄”本义是形容词,在此处则转化为动词,分别指使…强大和使…衰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贰”字本义是数字“二”,在此处则转化为动词,指侍奉两个君主。
总而言之,《烛之武退秦师》中大量的词类活用,充分展现了古汉语的灵活性和表达技巧。这些活用不仅使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更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韵味。对这些词类活用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古代散文,也能够加深我们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而“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一句,更是全文策略的精髓所在,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智慧和外交策略,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和学习。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