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本总结涵盖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并对部分内容进行拓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元素周期表及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基石,其规律性总结如下:
同一周期元素: 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从金属到非金属的递变规律,这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原子半径减小,最外层电子更容易得失电子有关。例如,第二周期从Li到F,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一族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从上到下,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因此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也随之递变。例如,IA族元素(碱金属)均为活泼金属,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VIIA族元素(卤素)均为活泼非金属,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过渡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相对复杂,其性质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单纯是核电荷数递增的结果。
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以下八种决定关系尤为重要:
1. 质子数决定核电荷数: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2.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3.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需注意,相对原子质量是平均值,考虑了同位素的存在。
4. 电子能量高低决定电子层: 能量越低的电子距离原子核越近,反之亦然。这决定了电子的排布规律,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5.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4通常为金属元素,≥4通常为非金属元素,=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为2)为稀有气体元素。
6.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4倾向于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4倾向于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为2)处于稳定状态,化学性质不活泼。
7.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合价: 失去的电子数为正化合价,获得的电子数为负化合价。需要注意,化合价是元素在化合物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是元素本身固有的性质,同一个元素在不同化合物中可以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8.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电荷数: 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电荷数等于得失电子数。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需要能量。
放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例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放热反应需要起始能量(如点燃),但一旦反应开始,释放的能量足以维持反应继续进行。
吸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例如,大多数分解反应、某些化合反应(如C与O2反应生成CO)、铵盐与碱反应等。吸热反应通常需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
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反应类型
1.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2.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无需发生化学变化即可观察到,化学性质需在化学变化中才能体现。
3. 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4. 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
5.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6. 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用于表示物质组成和计算物质质量。
7. 离子: 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8.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需要理解每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9.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反应的过程,还原反应是含氧化合物失去氧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是电子转移的结果。
10. 催化剂: 改变反应速率,自身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
四、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是因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既没有创造也没有消失,只是重新组合。
以上总结涵盖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同学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和应用,并通过练习题巩固掌握。建议同学们结合教材和习题,深入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总结。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多做练习,多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2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