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创作的一首豪迈激昂的爱国词作,其全文如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岳飞的爱国热情和抗金壮志,其情感的强烈程度和艺术的精湛程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我们逐句解读,深入体会其深层含义。
上片:抒发壮志,展现悲愤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开篇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岳飞激动的心情。“怒发冲冠”四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满腔怒火,无法抑制的愤慨之情。他凭栏而立,细雨初歇,天地之间一片肃穆,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激荡。这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情感的铺垫,为后面更强烈的情感爆发做好准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诗人仰望天空,发出一声长啸,这是对国家命运的悲愤,是对自身抱负的无奈,更是对金兵侵略的强烈抗议。“壮怀激烈”四字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澎湃情感,这并非简单的豪情壮志,而是饱经沧桑后的无奈与悲愤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两句是诗人对自身戎马生涯的总结。三十年的戎马生涯,换来的只是功名利禄的虚无缥缈,如同尘土一般渺小;征战八千里,看到的只是无尽的云和月,这是一种何等的悲凉与无奈!这两句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概括,也是对当时南宋朝廷苟安现状的控诉。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对所有爱国志士的警示。时光易逝,不要虚度年华,等到老了才追悔莫及。这句警示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警示,更是对整个国家的警示,不要等到国家灭亡了才后悔。
下片:表达决心,展现气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两句是诗人情感的爆发点。“靖康耻”指的是金兵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徽钦二帝的奇耻大辱。这不仅是国家之耻,更是民族之耻。诗人以“犹未雪”和“何时灭”两个疑问句,表达了强烈的愤恨与不甘,也突出了他渴望报国雪耻的迫切心情。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强烈的报国决心。诗人渴望驾驭战车,踏破贺兰山,直捣黄龙,这并非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诗人内心渴望报国雪耻的强烈愿望。贺兰山是宋、夏边境的重要关隘,以其作为目标,体现了诗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和目标的明确。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是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诗人渴望用敌人的血肉来祭奠国家,这种恨之入骨,杀伐决断的气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不是残暴,而是表达了一种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意志。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两句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期望。诗人渴望从头开始,收复失地,恢复河山,最终回到朝庭,向皇帝报捷。这体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总而言之,《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充满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的千古绝唱。它不仅展现了岳飞个人的爱国情怀,也反映了当时南宋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诗词中的豪迈气概和悲壮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这首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进。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也将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