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常不为尧存出处及翻译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的代表作《荀子·天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规律恒常不变,不会因为圣君尧的出现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的灭亡而消失。它体现了荀子对自然规律客观性、普遍性的深刻认识,也奠定了其“天人相分”思想的基础。
《荀子·天论》是荀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探讨了天道、人道以及天人关系等重要命题。在荀子看来,天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更替、风雨雷电的产生,皆是天道自然的表现。尧是古代的圣君,其仁德广受赞誉,而桀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荀子用尧和桀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来强调天道运行的客观性:无论统治者的德行如何,都无法改变自然规律的运行。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紧随其后,进一步阐述了人道与天道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类社会也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个规律便是“治”。如果人类的社会活动能够顺应天道,采取正确的治理措施,就会获得吉祥的结果;反之,如果违背天道,采取错误的治理措施,就会招致凶险的后果。这里的“治”并非单指政治治理,也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伦理道德等。
荀子随后以一系列对比鲜明的例子,具体说明了顺应天道和违背天道的不同结果。“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如果注重农业生产,节约开支,那么即使天灾出现,也不会导致民不聊生;如果生活资料充足,并且能够根据季节变化安排生产活动,那么即使疾病流行,也不会对人们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遵循天道,坚定不移地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那么即使遇到各种灾祸,也能化险为夷。反之,“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如果荒废农业生产,过度奢侈,那么即使风调雨顺,也无法实现富裕;如果生活准备不足,并且不按照季节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即使没有疾病,也难以保全性命;如果违背天道,胡作非为,那么即使没有灾祸,也会招致不幸。
荀子认为,有些人遇到灾祸时,往往归咎于天意,这是不明智的。“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他指出,即使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人们采取的措施不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因此,灾祸的产生并非天意的惩罚,而是人们违背天道规律的必然结果。
最后,荀子总结道:“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只有深刻理解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掌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才能成为真正有智慧的人。荀子强调“天人相分”,并非否定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而是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造福人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荀子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它告诫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我们更应该牢记荀子的教诲,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以理性的方式对待自然,才能建设美好的家园,创造美好的未来。荀子的思想,穿越千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内容由用户:hjx_admin分享,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ijixin.com/a/1883.html